杂记

读书记-浮生六记(沈复)

第一次看《浮生六记》的选文应该是初中的时候,那个时候学习古文只觉得头疼,因为基本短一些的文章都得背诵。

 

那篇文章到现在都记忆深刻,如今读了《浮生六记》才知道,那篇名叫《童趣》的文章只是第二卷《闲情记趣》中的一个片段罢了。

 

有时候会佩服沈复的勇气,在那样一个封建的年代,不顾忌古之礼法,将他们两夫妻的闺房燕昵之情意,家里的琐碎事情记录下来。

 

他妻子陈芸,简直是贤妻良母的典范,如果生在现代,我想应该没有男人不想娶她吧!

 

她聪慧秀丽,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长大后,她/她母亲/弟弟一家三口都靠她做女红所得度日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

 

然而,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她靠着一本《琵琶行》自学读书识字,并慢慢学会了吟诵诗词,自己也能偶尔写一些锦囊佳句。

 

诸如:

 

秋侵人影瘦,霜染菊花黄。

 

后来她与沈复成亲,婚后的日子并不富裕,有时候也会拮据到典当首饰衣裳度日,甚至因为一些误会,被家里长辈要求搬出去,但因为没有经济来源,只能借宿在朋友家里。

 

就是在这种情况下,她还是把生活过得特别温馨舒服。

 

她懂得插花的艺术,会跟丈夫促膝长谈品诗论画,会在夜晚俩人跟其他朋友一起赏月行酒令,有时候会女扮男装,跟自己丈夫悄悄溜出去游玩,她甚至费尽心思想给丈夫找一个皮囊好看且灵魂有趣的小妾。

 

仅仅是这些就已经很让人着迷了,更难能可贵的是,跟着沈复并没有享受到什么“清福”,相反可以说是生活艰辛,她却从来没有对丈夫有什么怨言,反而温言安慰,这样的女子,我想不出有谁会不爱。

 

古时候的女人是不幸的,上有公婆伺候,又要相夫教子,日子相当难受,不说那个时候,哪怕是现在,如果遇到公婆刁难,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
 

陈芸就因为为了给沈复纳妾结盟歌姬导致被公婆不喜,而被迫离家,从此骨肉分离,客死他乡。

 

遇到沈复是陈芸的幸运,更是沈复的幸运。

 

他们会在七夕节的时候,一起拜织女,镌刻两枚“愿生生世世为夫妇”的印章,作为书信刻章之用。

 

也会在七月十五,鬼节的时候,因为阴云密布遮住月亮的时候,情绪低落发出祷告:

 

妾能与君白头偕老,月轮当出

 

结果天不如人意,只能联句派遣解闷。

 

在中秋节的时候,沈复会专门包下沧浪亭,带着陈芸欣赏袅袅炊烟跟绚烂晚霞,在天黑的时候烹茶赏月。

 

想想自己,这种日子真的好让人羡慕啊。

 

陈芸吃饭必须用茶水泡,喜欢吃芥卤腐乳,又喜欢吃虾卤瓜,然而这两样沈复却说是他这辈子最讨厌的,甚至开玩笑说:

 

狗无胃而食粪,以其不知臭秽;蜣螂团粪而化蝉,以其欲修高举也。卿其狗耶?蝉耶?

 

然后陈芸就用“无盐女”虽然丑陋但是品德好的事来引诱沈复尝试品味一番。

 

结果沈复就这样爱上了这两样东西。

 

他说:

 

始恶而终好之,理之不可解也。

 

陈芸就说:

 

情之所钟,虽丑不嫌。

 

大抵意思就是,沈复说:“开始厌恶的,最后却喜欢,真是不可理解呀!”陈芸就说:“这就好比自己钟爱的东西,哪怕丑陋也不嫌弃。”

 

总之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窝的意思罢。

 

他们两人在一起相伴了二十三年,直到陈芸因病去世,我想她也应该有遗憾的罢。

 

她最后最后希望的生活,也只是可以穿着布衣取暖,吃着粗茶淡饭饱腹,一家人和谐有爱,游览于泉石之间,像当初在沧浪亭、萧爽楼那样的处境罢了。

 

在她离开这个世界最后的关头,呜咽着说道:

 

人生百年,终归一死。今中道相离,忽焉长别,不能终奉箕帚、目睹逢森娶妇,此心实觉耿耿。

 

到这里已经泪如雨下。

 

《浮生六记》是一本好书,里面的人好像就那样活在了我的心间,那样的爱情让人羡慕。

 

想想自己,这辈子究竟在追求什么呢:

 

究竟要等待一个什么样的人跟自己共度一生呢?

 

她会不会像陈芸一样秀外慧中,可爱有趣?

 

她那样的良人,应该很难遇到罢。

 

以下为pdf试读版本,可以先睹为快,下载连接:

 

 

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. For more related info,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Flip 3D Flipbook WordPress Help documentation.

 

我们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。

6条评论

留言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